你是不是也曾买保健品来调养身体,甚至认为这些食品比药品来得安全?只不过,日本小林制药公司旗下的“红麹产品”日前爆出食安危机,多名消费者在服用相关保健品后引发肾脏疾病,造成当地至少5人死亡、200多人住院,让不少消费者问吃保健品究竟安不安全?
保健品分为“保健食品”、“健康食品”,两者名称相似,但内涵有别。
“保健食品”其实就是一般食品,而“健康食品”则有法律上的严格定义。新两者最大差异在于健康食品须经食品药物管理署审查,通过的产品会给予“小绿人”标章;此外,健康食品查验登记采双轨制,一轨产品为“个案”审查,二轨产品属“规格标准”审查,消费者可从产品包装的标章及字号来辨识。
简单讲,一轨产品须执行安全性、功效性及安定性试验;二轨产品则由学理确认产品保健功效,不须进行评估试验,只要通过食药署的书面审查通过即可,目前已公告的健康食品“规格标准”只有鱼油、红麹。
健康食品非药物
可宣称功效仅十三项
健康食品可宣称的保健功效项目只有十三项,包括调节血脂、调节血糖、辅助调节血压等等。那么,使用健康食品是否真能改善“临床前期”进而逆转疾病发生机率?“健康食品终究是食品不是药品,能否有效逆转疾病发生还是需要看临床试验的结果。
健康食品之所以只能保守地称有“调节”效用,主要是因为食品有各式品牌,其成分、剂量,制成的规格都不太相同,以致保健功效也有差异。
而药品上市前必须经临床前期试验,在动物测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后再进入人体临床试验,验证对人类具疗效及安全性,之后经食药署审核通过才能贩售,所以药品取得药证很不容易,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及评估。
事实上,想要预防疾病,最好的方法还是日常保健,包括控制体重、改善饮食习惯、运动、戒烟戒酒及充足睡眠等。
血压偏高的族群(收缩压介于120至139,舒张压在80至89毫米汞柱),采“得舒饮食”连续两周,收缩压平均可降低十毫米汞柱;糖尿病前期(即空腹血糖介于100至125 mg/dL)的人,若能控制饮食及适度运动,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能减少58%。
服用保健品仍会有产生副作用的风险,例如红麹主成分为lovastatin,可视为史他汀(Statins)类的降血脂药物,若病人同时合并使用降血脂药,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。而苦瓜胜肽是否能改善血糖?目前的报告分歧,尚无高品质的临床试验证实效果。想改善血糖,还是得通过控制饮食、运动和减重等,才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机率。
用药发生不良反应
应回诊调整处方
保健品不当摄取会造成负担,至于吃药就更须注意。药袋上标注副作用是为了提醒病人用药后可能的风险,让病人能在用药后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,若发生不良反应,要尽快回诊向医师反映以调整处方。
药物的选择通常有很多种,有不良反应,调整药物就好,医师最怕的就是病人发生副作用却没有回来反映!通过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可确定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,例如糖尿病会测糖化血色素、空腹血糖、肝功能、肾功能等;使用降血脂药物,可抽血检验血脂是否达标及肝功能检测确认是否有副作用。
慢性病族群应配合医嘱按时服药,注意用药后的身体变化,才是维持身体健康与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的最佳作法。
民众选购保健品前可咨询询专家如医师、药师,或医院的营养门诊,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,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。而有使用药物的病人,不论另外服用何种保健品,最好先与医师讨论,如胆固醇过高者,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后就不宜再吃含红麹的健康食品,以免发生肝脏或肌肉的副作用。